蝕刻技法的發展,版畫不需要雕刻能力也能創作
17、18世紀,版畫藝術的發展得益于它迅速適應現實的能力和藝術創新與技術革新間的緊密聯系。版畫是一種需要技術機械支撐的表達工具,比如活版印刷機、銅版印刷機或者石版印刷機等。版畫的歷史與與新技術的發現以及雕刻者孜孜不倦的開拓息息相關。帕爾米賈諾改善了蝕刻技法,為版畫領域提供了一個更為適應當時藝術需求的工具:這種技巧讓作品呈現出更好的明暗關系,而且可以捕捉到瞬時的靈感直接作畫。
這種技法甚至可以讓那些不具備雕刻能力,即不會使用直接技法中不可缺少的木板雕刻和刻刀雕刻的藝術家也能自如使用。實際上,在蝕刻技法中,藝術家并不是直接在金屬上雕刻,而是在版面上涂的一層防腐劑上雕刻;用鐵針就可以在涂層上面自由流暢地移動作畫。之后通過不同的腐蝕,可以使圖案產生深淺的變化,為作品表達和作品形式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這種版畫形式也對那些不是專門從事雕刻的藝術家開放,比如費德里科.巴羅奇,他只有四幅代表性的作品,卻成為16世紀版畫藝術領域的一大亮點。巴羅奇版畫作品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利用蝕刻技法重新演繹了其繪畫中的抒情風格,完全激發出他將雕版技法與干刻技法結合使用的潛力。版畫藝術在歐洲的迅速發展與推廣使各國藝術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很多藝術家從過去的北歐藝術作品和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作品中汲取靈感。
法國洛林人雅克,貝朗日連續創作了40余幅蝕刻版畫,并盡可能將其大量印制(每部作品約100份),他相信這樣能夠促進自身作品的推廣。在荷蘭,蝕刻技法在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手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他在版畫作品中重新創造了出乎意料的全新的繪畫效果,這種繪畫效果使他可以通過版畫來表現在繪畫中難以實現的作品,并將其推向了與傳統藝術大訂購者不同的大眾群體。倫勃朗的好奇心驅使他探索實驗復合的版畫技法,并尋找不同的版畫印紙(如從亞洲進口的紙張)。他鮮明的個人風格也幫助他獲得了藝術上的成功。
蝕刻技法對所有具有繪畫能力的藝術家來說都是一種完美的創作工具。意大利藝術家提埃波羅和他的兒子們投身于版畫創作,以推廣他們從自己的壁畫藝術中找到靈感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后來的“壯游時期”被推廣到整個歐洲地區。蝕刻技法:即硝酸稱,在版畫技術中將其使的古用在銅版或鋼版 (很少使用)上,然后將印版上形成的圖案轉移到紙張上。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帕爾米賈諾(費蘭切斯科.馬佐拉,)、費德里科,巴羅奇、雅克.貝朗日、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吉安巴蒂斯塔.提埃波羅。
雅克.貝朗日,《三圣母)約1613年,蝕刻畫。貝朗日在雕刻這幅作品時使用了雕版刀對蝕刻底進行部分線條的修改。這種技術也曾被費德里科。巴羅奇使用過。在貝明日去世時,他的妻子保留了他一生39張雕刻模板中的22張,并由她來決定貝朗日版畫作品的印制。她選擇與南錫市一位印制商合作,不僅是為了丈夫生前作品的印制,也是為了他的作品能夠在歐洲發行推廣。貝朗日的作品經常被印制在“一串葡萄紙”上, 甚至有稀少的作品被雕刻在"HFA加冠紙”“百合花紙” “法國軍隊紙” “角紙” 和一些盾形徽章上。
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帳號